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基本介绍
佛迹维异,师行维崇,余聆其铎,语语透宗。虎溪相过,敢附陶翁。”这摩崖石刻诗,气势磅礴,读来令人回肠荡胸。
达蓬山位于慈溪市田央乡境内,海拔422公尺,据《史记》记载,公元前209年,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,第五次出巡。也许是前四次出巡没有到达蓬莱仙境的缘故,这第五次他便不再从沿海进发,而是“过丹阳,至钱塘,临浙江......上会稽,祭大禹”,最后来到达蓬山。相传在秦始皇没有到来之前, 达蓬山的原名叫香山,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。达蓬山的北面,亦即329国道线以北大片土地,当时还是潮汐涨落的海涂。秦始皇到了以后,就命方士徐福在山头巨石上设坛祈祷,这便是有名的“千人坛”。祭祀之后,秦始皇便命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, 渡海东去,寻求长生不老之药。所以,在延?《四明志》中记载道:“大蓬山又名达蓬山,上有岩高五六丈,左右两崖对峙如斗鸡石。秦始皇东游,欲自此入蓬莱仙界,故名。”《剡源集》亦载:“汶溪北引达蓬,士人相传秦始皇登此山,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,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蒙,泛烟涛,求仙药而不返者也。”后人在群峰中建秦渡庵,遗迹至今犹存,浓荫覆盖,绿山围绕,殿、廓、池、碑,牵人情思。
秦渡庵北面不远,在逶迤山体前有一巨石屹立,石下有岩洞,洞口窄小,仅容一人扶岩下洞,洞内宽阔,四周峭壁削立,头顶一方青天,壁上藤蔓、树枝遮掩,阴凉爽身。石崖下部有一只硕大的天然脚印,据说是观音大士留下的,与普陀山的“观音跳”实有异曲同工之妙,是谓佛迹洞。离洞不远处,还有一处摩崖石刻。除灵台和神龛造型外,两边分别刻有波涛汹涌的大海、船、人、马等。从图象上看,可能是以徐福出海为题材的。石刻前面的十几公尺处,有一袅袅冒气的小洞,这就是县志所载的“小休洞”。因洞中常年有白气逸出,故当地人俗称“冒气洞”。
关于达蓬山的一系列传说和记载,曾使不少学者慕名而来。特别是几位日本朋友,怀着对徐福的崇拜之情,来达蓬山寻览旧迹。据有关人士分析,真正造成历史误会的责任者应该是南宋的孝宗皇帝赵慎。这位赵匡胤的七世孙于1162年即位后,对靖康之耻耿耿于怀。他不满足于偏安一方的现状,决心恢复大宋江山,一上任就派张浚率几十万大军挥师北伐。然而,赵慎的勃勃雄心因用人的失误而付诸东流。1163年,张浚兵败符离,赵慎又被迫在和约上签字。这既耻又辱的结局几乎使他万念俱灰,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郁郁不得志者一样,赵慎寻求解脱的办法当然也是去寺庙烧香,在缕缕青烟中求得短暂的满足。于是,他派人四出寻访佛迹。隆兴二年,钱竿和陈邦彦就来过达蓬山,并在山上勒石刻字,发思古之幽情。从此以后,隐没了多年的佛迹洞便广为流传开来,而昔日秦始皇遣人出海这段历史却被渐渐湮没,只能在古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了。
>>
鸣鹤古镇
鸣鹤始建于唐开元年间,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一直称鸣鹤乡,1950年改制为鸣鹤镇。历史上鸣鹤商贸比较发达,是棉花、白布、大米的集散地。老街长一里,古风犹存,店铺民居枕河而筑,河上有七座古石桥,其中陡塘,运河、沙滩桥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鸣鹤文物古迹较多。五磊讲寺已有1700多年历史,唐文德年间初具寺院规模,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由真宗敕赐“五磊普济”寺额。留有名僧、法师墓及印度梵僧那罗延墓塔、谛闲大师墓。金仙禅寺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,1989年修复了朽蚀的殿宇,赵朴初提写“金仙禅寺”匾额。后溪桥为梁式独板石桥,横跨4米,桥面凿细纹呈洗衣板状。
鸣鹤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:越国公袁韶墓、爱国华侨吴锦堂墓、虞世南故里,石马弄窑址(出土西晋瓷瓶)、北宋枫树湾瓷窑址、北宋民窑栗子山窑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旧址(纪念馆名由谭启龙题写)、梅山石公馆、慈溪市革命烈士陵园。五磊山风景区素有“小桃园”美誉,有古刹五磊讲寺、白龙潭瀑布、百年古树等。还有杜湖风景区、白洋湖风景区等。2000年2月公布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。
九·地理气候
慈溪处北亚热带南缘,属季风型气候。四季分明,冬夏稍长,春秋略 短。平均年日照时数2038小时,年日照百分率47%。年平均气温16.0 ℃,7月最高,平均28.2℃,1月最低,平均3.8℃。历史极端最高气 温38.5℃,最低-9.3℃。雨量充足,年平均降水量1272.8毫米,平 均年径流总量5.122亿立方米,降水高峰月为9月,平均占年降水量14 %。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风,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,全年以东风为主, 年平均风速3米/秒,年平均大风日数9.6天。夏秋间多热带风暴。境 内灾害性气候以水、旱、风、潮为主,另有气温异常等。
慈溪雨量充足,但因人口众多,降水时空分布不均,地表水拦蓄能力 弱,年人均水占有量仅578立方米,为浙江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4%, 系严重缺水地区,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。慈溪内陆水域计61.75平方 公里,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。有较长河道73条,长770公里,河床 坡降平缓,平均水深1.2~1.4米。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,主要有 淞浦、古窑浦、淹浦、水云浦、四灶浦、三十弓江、周家路江等;东 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、公路横河、东横河、大古塘河、四塘河、六 塘江、七塘江等。大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,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万立 方米。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3座,即凤浦湖、灵湖、窑 湖、长溪水库、外杜湖、里杜湖、白洋湖、上林湖、梅湖、邵岙湖以 及3座海涂水库,现有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。另有小型水库5座、山塘 154处,合计库容185.56万立方米。地下水资源贫乏,可开采淡水资 源仅782万立方米/年。
慈溪海面居杭州湾主流隐蔽区,水层浅薄,海水咸度低于外海,含沙 量高且变幅大。海岸地貌形态变化和泥沙搬运的主动力为潮汐和潮流 。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,历年平均潮位2.1米,历史最高潮位5.33米 ,最低潮位-0.55米。杭州湾为我国潮差最大的海湾,湾顶潮差8.93 米,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:海黄山2.53米,新 慈溪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,东、东南接镇海区、江北区,西、西南连余姚市,介于北纬30°02'~30°24'和东经121°02'~121° 42'之间,为沪、杭、甬三角地区结合部。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 (不含海域,未计入1954年后新成陆土地),海岸线北凸成弧形,长 66公里(1986年图版量标为77.56公里)。2000年总人口101.09万人。
十·历史名人
南宋名儒黄东发
南宋末年,有一位著名的学者黄震。黄震字东发,人称於越先生,是我们慈溪人,现在的掌起镇黄家村有座古卧床桥,相传就是黄震幼年读书之处。
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(1213),直至43岁才进士及第。他一生为官清廉,不畏权贵,正气浩然。虽屡遭挫折,均坚贞不屈。例如咸淳三年(1267),他因在担任地方官时很有政声,被擢升史馆检阅,参与宁宗、理宗两朝《国史》、《实录》的修纂,翌年七月轮对时,就因为直言不讳指出当时大弊为民穷、兵弱、财匮及士大夫无耻,还不顾宫中正在建内道场,建议停卖僧人及道士度牒,以致触怒了度宗皇帝,被贬官三级,并下放到广德军做了一个通判。
他到广德军后,办事仍旧十分认真。那里有座祠山庙,每年有数十万人来此祷神,滥杀耕牛作为祭品,并时常发生争斗,影响农业生产与村族之间的团结。在祭祀活动中,还有自戴桎梏,自行拷掠以求神灵保佑的陋俗。黄震见此情景,责令其中一个坦白自己的罪状。那人说:“我没犯罪。”黄震厉声斥道:“你肯定有许多罪孽,因为不敢对别人说,想以此来求得神灵的宽恕!”即下令当众罚打,直到对方大喊“饶命”方才罢休。自此一来,淫祀恶俗顿时消除。不久,黄震因指责郡守贾蕃世的不法行为,被贾告到他的叔叔、当时权相贾似道那里,结果得了个“挠政”的罪名而被免了职。
咸淳七年(1271),黄震任抚州知州。当时抚州正值饥荒,百姓流离失所,一片凄凉。米商富家却乘机囤积粮食,抬高粮价,大发其财。黄震单车疾驰,先不入州署,就在驿舍里处理起公务来,四处张贴“闭粜者籍,强籴者斩”的告示,当即把米价压了下来。接着,又亲自煮粥赈济灾民,并奖励有功于赈济的人员,很快稳定了局面。在抚州,黄震还办了二件大事:一是有一批因结关拒捕而入狱已28年的囚犯,活着的已仅半数,因此事关系到尚书省,一直无人敢作主结案。黄震经过调查,指出结关并非作乱,况且已经过多次大赦,就果敢地将他们全部释放了。二是抚州原设有“慈幼局”,当初是为收养弃婴而设的,久而久之,名存实亡。黄震提出与其弃后收养,不如保于末弃。于是改进旧法,凡将分娩而实在贫穷的家庭,可以申请官养;被遗弃的婴儿,允许他人收养,官方给予补助。这样一来,救活了许多婴儿。
德?元年(1275)三月,黄震从江西提点刑狱,调任浙东提举。当时,鸣鹤、石堰一带盐民因不堪官吏盘剥而举行大规模暴动,遭到镇压后大批逃亡。黄震受命处置,他深入盐场,反复调查,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。便一方面如实向朝廷反映情况,一方面着手多方招集逃难的盐民,并如数发还官府历年所欠的晒盐本钱61.3万余贯,由此而把一场“千里震惊”的风波平息了下来。
《宋史.黄震传》称其“决滞狱,清民讼,赫然如神明”;“居官恒未明视事,事至立决。自奉俭薄,人有急难,则周之不少吝。”应该说这些记述和评论都是十分确凿、十分公允的。
南宋王朝覆灭后,黄震隐居于泽山,在今田央乡,榜其门曰:“泽山行馆”、其室为“归来之庐”,专心整理自己的著作。他的哲学思想虽以朱熹为宗,但并不墨守成规,而自有创见,并有系统论述,形成“东发学派”。他主张理是“四时行,百物生”的“自然之准则”;释“道”为日用之常行之理,斥道家高谈“人心”、“道心”之玄虚。其子黄梦干、黄儒雅(一作叔雅)、黄儒英(一作叔英)及学侣陈著,均重经史考辨,将东发学派思想传播至闽浙一带。黄震的《东发日钞》(一作《黄氏日钞》)是一部满含睿语哲理的读书笔记,对古书辨伪致力至深,为东发学派的代表作。另著有《古今纪要》、《古今纪要逸编》、《戊辰修史传》、《读书一得》、《礼记集解》、《春秋集解》等多种。
元至元十八年(1281年)正月,69岁的黄震在故里去世(《宋元学案》称饿死在鄞县宝幢山),门人私谥文洁先生,并建湖山书院来纪念他。
卧床桥原为泥桥,后人已将它改为石桥,横跨在快船江上。东西桥栏分别有“古卧床桥”、“护龙桥”的题额。东西桥门分别镌有:“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,堤连上闸沔古浦青流”、“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,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”的对联,成为三山古迹之一。田央乡湖山村也还有湖山书院的遗址。特别是1975年在今鸣鹤镇西埠头村出土了黄震的墓志,那上面详细记述了黄震的生平事迹,可补充正史记载之不足,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,现由市文管会收藏着。
辛亥先烈马宗汉
马宗汉原名纯昌,字子畦,别号宗汉子。1884年3月30日生,今宗汉镇宗汉村人。其祖父和父亲均任侠好义,在当地颇有声望。马宗汉幼年受家庭熏陶,爱憎分明,见义勇为。15岁那年,马宗汉入达善学堂读书,随着知识面的开阔,对当时政府腐败、列强侮国痛心疾首,常引吭高歌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以抒发报国壮志。为推翻满清,他除坚持学习外,还每日锻炼身体,兼习英语,从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寻常的抱负。
1902年,马宗汉考入浙江高等学堂,结识了不少热血青年。1904年,他勉强遵从祖父和父亲之命,考取秀才,但矢志革命的决心促使他对仕途一无兴趣。归来后在三山学堂任教二年,其间,他多次购买革命书刊,在学校和家乡散发。当时反清救国的革命风潮已逐渐形成,秋瑾、徐锡麟等人的革命行动使马宗汉夜不成寐。1905年9月,他听说徐锡麟在绍兴创办了大通学堂,就前去拜会,并由徐介绍参加了光复会。1906年1月,他又与徐锡麟、陈伯平一起东渡日本,学习军事,后因清政府驻日使馆的阻挠未成,于5月份回国。
回国以后,马宗汉本想与徐锡麟、陈伯平一起去德留学,适逢其祖父病故,无法成行。马宗汉身在故里,心向革命,他多次邀集朋友,借谈论时局作政治宣传。
1907年初,马宗汉得知徐锡麟已按计划捐得安徽道员,打入了清政府内部,极为振奋。曾连复两信,表示“准于阴历正月赴皖。”后因病延期至6月10日,才和陈伯平一起从上海溯江而上。两人到达安庆,徐锡麟已升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,并与秋瑾约定于7月8日皖、浙两地同时起义。马宗汉到皖,使徐锡麟如虎添翼,大家马上分头去做起义的准备工作。6月22日,马、陈奉徐之命,赴上海与秋瑾作最后磋商并采购武器。马宗汉和陈伯平于7月5日回到安庆,徐锡麟告知他俩,起义时间提前,就在明天。马宗汉知道其中的变故肯定突然,也没多问原由,只是将起义的一切准备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。
1907年7月6日上午8时许,安徽巡抚恩铭应徐锡麟之邀前来参加巡警毕业典礼,随行的有藩台冯熙和臬台毓贤等一批地方官员。待一批官员坐定、学生列队入场后,徐锡麟即向恩铭说:“回大帅,今天有革命党起事。”未待恩铭反应过来,徐即向恩铭连开数枪。这时,马宗汉和陈伯平也冲入会场,拔出手枪打了起来。然而,恩铭因10天之前就接到密报,说有革命党人造反,所以这几天特别的小心,在来巡警学堂前,都有周密部署,枪声一响,大批清兵便迅速关上了城门,一部分前来学堂围捕。徐、马、陈三人见势危急,便奔出学堂,在一小孩指引下,翻墙抄近路来到了军械库。徐锡麟要陈伯平守前门,马宗汉守后门,自己与三十几名学生去取库内枪炮,准备与清兵决一死战。怎奈这些枪炮都没有装子弹的机铁,所以不能使用。从中午12时一直坚持下午4时,陈伯平战死,学生也死伤多人,但清兵却因有重赏而继续猛攻,形势万分危急。马宗汉建议放火烧掉军械库,与清兵同归于尽。徐锡麟考虑到弹药军火会发生爆炸,殃及居民,于心不忍,所以没有同意。不多时,军械库门被攻破,徐锡麟当场被捕。这时,马宗汉已经从后门突围,在群众的掩护下躲在附近的一口枯井内。清兵搜捕甚急,马宗汉不忍连累无辜百姓,从井内跃出,亦被清兵抓去。马宗汉被捕以后,受尽酷刑,于1907年8月24日在狱中被杀,年仅24岁。
马宗汉牺牲后,蔡元培、陶成章等反清斗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。民国以后,烈士的家乡柯东乡改名为宗汉乡,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。如今,烈士旧居已被列为文保单位,每逢节日,都有人前去凭吊,以缅怀烈士的功绩。
爱国侨商吴锦堂
吴锦堂是近代著名的爱国侨商。1855年11月14日生于今观城镇西房村。世代躬耕务农,家境贫寒。幼年进私塾两年,后在耕稼之余跟随做塾师的叔父读书,得以略通文字。1882年,到上海虹庙萃丰油烛店帮佣,并自学算术,兼习经营之方,深得店主赏识。三年以后,在友人的资助下东渡日本,落脚长崎,经过四年的稳步发展,在日本激烈的商界竞争中站住了脚跟。最后选择了著名商港神户为其经商中心。同时,在上海也设立义生洋行和裕生洋行,生意越做越兴隆,短短几年内,积资数十万,在商务关系、经营经验和资本实力诸方面,均已游刃有余,遂开始兴办实业并从事金融活动。他在日本组织了东亚水泥株式会社、小野田会社、大阪针织会社等,成了神户、大阪有名巨商,关西财界的大人物。以致新闻媒介关于他的行踪的报导往往影响股票行情的涨落。
吴锦堂虽在日本经商,但心系梓桑。在日本神户,他为华侨兴办的慈善机构、商务机构、教育机构数量之多,规模之大,华侨受益之丰厚,在当地华侨史上是空前的。据陈德仁先生回忆,吴锦堂先生在神户兴办的各类社会事业达数10亿日元之巨。在家乡,他也同样关心。1909年5月,三北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,溪水暴涨,河水泛滥,无情的大水肆意横行,使数十万民众面临严重威胁。吴锦堂先生目睹此状,决心出资兴修水利。整个工程规模宏大,重建西界洋塘,加固杜白两湖大堤,增设两湖减水坝,疏浚4条通海大浦,增设10多处大小桥闸,完善排灌系统。
当年秋季整个工程的测绘工作刚结束,一场可怕的洪水暴发了。三天三夜的暴雨,使三北大地陷入一片汪洋。还未完全加固的杜白两湖减水坝受到严重威胁,万一大堤决口,塘外的几十个村庄、几万亩农田和所有水利设施均将毁于一旦。于是,吴锦堂出高额赏金组织抢险队,还亲自赤脚撑伞,不顾汹涌洪水,深入险要地段督工。他这一举动,不仅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全体民工,连日本测绘师也发出惊叹:“世所罕见!”还特地为他拍了一帧照片,以作永久性纪念。
吴锦堂根据自己在日本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,认为“日本富强,全靠教育”。1905年,他出资兴建锦堂学校。该校选址于锦堂先生的故居附近,主建筑为一幢二层的口字形洋房,朱窗红墙,白灰嵌缝,巍然屹立于旷野上,分外夺目。北面楼房与小山之间,开凿人工水池一口,东、西、南三面也新辟小河一条,在一大片土地上,高楼桑田交相映辉,操场小河流带左右,显得葱郁而妍丽。学校在1908年落成,1909年元月正式招生。为保证学校经常教育经费,吴锦堂又买田1200亩,并将汉冶萍公司和浙江铁路局的股票4万元一并献给学校,还规定学校的一切财产永远归学校所有,吴氏子孙后代谁也不得借故干预。
1909年四月初八日,学校举行成立大会,吴锦堂亲临大会讲话,到会代表一千多人。当时学生定额360人,其规模之大,可见一斑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吴锦堂、陈嘉庚、聂云台并称为我国的“办学三贤”。为创办学校,吴锦堂先后共出资20多万银元,是水利投资的总额的三倍。他还从社会实业需要着眼,注重培养农业方面的人才。1911年,锦堂学校改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,开设农本科和蚕本科专业。还聘请了学有专长的学者担任教师,阵容整齐,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农科专业人才。
吴锦堂虽然是一个商人,但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。1905年8月,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,不久神户也出现了同盟会活动。吴锦堂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,多次将私邸借给同盟会办公,并出资帮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。1913年3月14日,吴锦堂以中国国民党神户支部长的身份在别庄热情欢迎孙中山,并与孙中山、宋嘉树(宋庆龄之父)等合影留念。张勋复辟后,吴锦堂首先在会上发表反对封建帝制的主张,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拥护。在辛亥革命期间,吴锦堂更先后向上海、宁波军政府捐银2.1万余两,银元5000圆。在军阀混战,国破家亡的时刻,吴锦堂又多次出巨资赈济难民,北至京津,南至闽广,甘霖所及,被广大群众称为“福星”和“生佛”。
1910年,吴锦堂派人在白洋湖畔选择了墓地,并由张謇题了碑,章太炎撰墓表。他为表达自己的重农爱国之心,自撰对联一副:“为爱湖山堪埋骨,不论风水只凭心。”1926年1月14日,吴锦堂因患急性肺炎,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逝,终年72岁。弥留之际,他一再嘱咐把遗体运回祖国,葬于家乡,还特别关照后辈子孙切莫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,任何时候都不要做出有损于祖国的事情。1929年旧历四月初十,他的灵枢由儿子启藩等护送,经上海、宁波从水道辗转运至慈溪,在金仙寺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营葬仪式。这一天,出席追悼会的国内外各界代表多达数千人。慈北地区的广大群众也自动扶老携幼,前来凭吊致哀,多达数万。十里长堤,万头攒动。金仙寺内,挂着一幅幅挽联,灵堂前排放着无数的花圈。家乡人民敬献的挽联上写道:“抱济世热忱,推食解衣,不愧万家生佛;奋海外事业,含辛茹苦,允推当代人豪。”乡亲们为表达思念之情,在淹浦崇寿宫内立了一座铜像,吴锦堂以他慈祥的目光,注视着家乡的兴旺和发展。
十一·近现代文人
冯骥才,祖籍浙江慈溪,1942年生于天津。著名当代作家,文学家,艺术家,民间艺术工作者。著名民间文艺家。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,中国文联副主席,中国小说学会会长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,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,《文学自由谈》杂志和《艺术家》杂志主编,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,全国政协常委等职,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。